Nov 12, 2007

Web 2.0與數位化的陷阱

最近在準備一場Web 2.0的演講,在收集資料時不禁有些感觸
Web 2.0也熱了很久一段時間了,
當初Web 2.0帶給資訊(或說網路)界最大的啟發,
是「內容(Content)」所代表的新權力架構

早期(Web 1.0),要經營一個網站
總是要費心的搜集資料,
希望能夠「提供使用者最想要的資料,以吸引他們來瀏覽網站,藉以增加流量」
流量(人潮)的另一個面向就是錢潮
更多人在瀏覽,代表的是潛在使用者所帶來的「商機」
當然這裡所謂的「商機」又分成自己的商機,或是轉換後(招攬頁面廣告)的商機
所以,在Web 1.0時代,
網站經營者無不費心的想要提供更多可以吸引大眾的內容,來增加網站流量

然而,Web 2.0的網站經營者卻顛覆了這個想法,
因為,這些網站經營者不再找內容來迎合這些鄉民
而是讓鄉民自己創造內容.....
這樣一來省掉自己製作內容的心力(而且不見得是鄉民要的)
二來鄉民之所欲,只有鄉民們最清楚
反而更能吸引更多鄉民圍觀,帶動網站的流量

這個一石二鳥的邪惡經營哲學
一時之間成為網路經營顯學
頓時之間,所有的網站都成了Web 2.0概念的網站
就算不是,也要硬著頭皮催眠自己
反正被鄉民群起而攻之,也是一種Web 2.0的表現 XD

於是,各種Web 2.0的服務紛紛出現
轉眼間,網路書寫、影片、照片、書籤、....
各種原本侷限於本機電腦的應用,
都出現了網路版本,
Google甚至已經開始整合辦公室軟體於Web上
Browser似乎變成個人電腦裡唯一必須具備的軟體,
有了Browser就可以完成以前一堆大補帖才能搞定的事
Oracel的CEO,Larry Ellison當年所提出的NetWork Computer(NC)的概念
在Web 2.0的熱潮中,大概實現了一大半

計算機概論這門課,總是這樣教育我們:
數位化最大的好處是資料複製變得非常非常容易
而且不論複製多少次,資料內容都不會失真
想像以前的卡式錄音帶,
會隨著copy的版本增加而降低品質,
數位化則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它是以數位(0與1)描述資料
資料不是0就是1,沒有0.5,也沒有0.9....
在加上資料偵錯、錯誤糾正的技術,
可以保證原版的與複製的版本完全一模一樣.....
比複製人還要一樣

但是,如此精良的技術,
保存記憶的能力卻不見得能夠比類比技術來得好
中學時期一個字一個字用筆刻下的手寫日記本仍完整的保存在我的書櫃裡(ps2)
10多年前與親朋好友魚雁往返的紙本信件(ps3)
每一封仍妥善保存在家裡房間的抽屜裡....
熬夜寫的cobol程式(嗯...紙本輸出的作業),一行行的躺在書桌的最底部

可是那些數位化的內容
Email、文件、報告、投影片、程式....
很多在多次電腦升級、轉換、備份的過中不知不覺的消逝了
如偉大的東森購物所言「塞滿了資料的硬碟並不會變重」
因為不再佔空間,就變得不明顯
於是損失資料並不會感到失落
只有哪天心血來潮想要回味時,
才明白那些珍貴的記憶早已喪失在0與1的數位潮流中

現在,我們逐漸的將原本放在自己電腦中的記憶一步一步的往這些Web 2.0的網站上丟
從某個角度而言,
這些放在恆溫恆溼的專業化電腦機房裡的訊息會比放在自家的PC硬碟內來得安全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我們是將我們珍視的回憶....
毫無保留的交付給一位我們所不認識的商業公司
在在商言商的前題下,
我們如何保護我們的資料?
今天在這些公司有利可圖的情況下
願意提供極大的頻寬、空間、供我們恣意使用
但如果哪一天,
有另一個利益大過眼前這些利益時,
我們所貢獻的這些數位內容
會不會變成這些廠商的犧牲品?

還是,我們都只是Web 2.0浪潮裡
這些商業公司競爭下的棋子?

--------
ps1.圖片引用並修改自維基共享資源,以cc-by-sa-2.0釋出
ps2.沒錯...我的中學時期還是DOS時代,網路還在初生時期,那時還沒有人用電腦在寫日記XD
ps3.嗯....「那個年代」也還沒有那麼多人有E-mail address ~_~"